有關中國人的形象和自我認知問題近年來一直受到熱議。一方面,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快速發展,讓中國人在世界上更加引人註目,使其具有了大國國民的自我認知,對自身的期許變得更高。另一方面,在此過程中出現的諸多“形象”問題,又讓中國人形成了與自我期許的強烈落差,令其感到焦慮、困擾,甚至精神上的挫敗感。(12月31日《環球時報》)
  這是北大教授張頤武《中國人仍未擺脫自卑感》一文的“開場白”。他認為“雖然現在的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並告別了貧困,但自卑心態仍有強烈表現,即對自身新的歷史角色缺乏認知,對中國社會沒有自信,仍認為中國一切都不如人。”暫且不論“中國人”是不是“仍未擺脫自卑感”,先看看這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,是如何用事實佐證自己的論點的,究竟是誰仍未擺脫自卑感?
  毋容置疑,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告訴人們,中國人不應該有自卑感。但張教授在論述過程中,卻在夯實這種“自卑感”的來由,讓本來根本沒有自卑感的人,在他列舉的事實面前,不得不感到自卑。抑或,對這些客觀事實有所瞭解的人,本來產生的是緊迫感,而經張教授的“誘因”,混沌之下,難免讓人緊迫感不足而“自卑感”有餘。
  所謂“自卑感”,是一種不能自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。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,認為無法趕上別人。事實上,中國人不是甘願無法趕上別人,而是在抱怨為什麼趕不上別人。這是一種緊迫感而非自卑感。但張教授卻對“趕不上別人”感到理所當然、心安理得。他認為“中國在發展中出現的精神失範、環境污染等問題”,“在西方社會經濟高速增長和大規模工業化階段也都出現過”,只不過“在發展過程中都得到了超越和解決”。如此說來,中國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,已經屬於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,而且是彎路,那麼,中國人就必須重蹈他們的覆轍?
  如果這樣的解釋成立,那就怪不得中國人無法擺脫自卑感了。道理很簡單,面對客觀落差,積極的態度是快速跟上甚至超越。而騰飛的中國,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實力,也在某些領域走在世界前列。而按照張教授的意思,中國發展之路,無法繞過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,只能跟在人家後面亦步亦趨,更談不上借鑒和超越。那麼,這究竟是中國人仍未擺脫自卑感,還是張教授內心充滿了這種自卑感?
  其實,張教授內心的落差,在他的文章中表現得很強烈。他認為“中國正處在經濟高速增長和工業化之中”,而“西方的工業化已經完成,工業製造的主要部分已經轉移,環境等問題已得到解決”。但他把這種落差歸結為“加劇了一些人的自卑感”。為何落差帶來的不是緊迫感而是自卑感?如果要在其中形成現實邏輯,就可能是因為國內存在張頤武這樣的名校教授,利用自己的話語權,強調和堅守一種因循守舊、固步自封的落後觀念,而把國民在這種落差面前的緊迫感,說成是“自卑感”甚至“挫敗感”。
  通讀北大教授張頤武《中國人仍未擺脫自卑感》一文,字裡行間幾乎看不出一種激勵上進的情緒,而是對某些落後現狀的心安理得。而這種心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卑感。如果把這種心態強加到“中國人”頭上,不僅是對民族自尊心的傷害,更是對全國人民齊心協力之下,中國所取得的發展成果的否定。
  文/知風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究竟是誰仍未擺脫自卑感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a70uaqzv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